晨曦微露,街巷还未从沉睡中完全苏醒,我便踏上了前往绍兴的旅程。怀揣着对这座江南古城的无限憧憬,心中满是期待。车窗外,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掠过,思绪早已飘向那充满诗意与历史韵味的绍兴。​
  抵达绍兴时,已是晌午时分。一顿充满绍兴特色的中餐,让味蕾率先领略了这座城市的风情。饭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前往联合国文化遗产地 —— 仓桥直街。踏入这条老街,仿佛瞬间穿越回了过去。以古城风貌为特色,以传统民居为主要内涵的仓桥直街,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它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每一块石板路,每一座老房子,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不愧是 “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街边的小店琳琅满目,店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那份质朴与亲切,让人倍感温暖。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生活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鲁迅故里

  离开仓桥直街,我们迎来了一次独特的体验 —— 乘坐绍兴水上的士乌篷船,开启酒务桥游线之旅。从城市广场出发,随着乌篷船缓缓前行,“吱呀” 声在水面上回荡。船身窄窄,船篷低低,正如陆游先生所形容的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船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它不仅是水乡的交通工具,更是水乡的精灵与风景。划船的人熟练地用脚躅桨,两腿一伸一缩间,船在水面轻盈划过。沿途,宝珠桥、石门桥、酒务桥一一映入眼帘,河道两岸的粉墙黛瓦、垂柳依依,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乡画卷。坐在乌篷船上,感受着微风拂面,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船在水上飘,如在画中游” 的惬意,仿佛自己也成了这水乡美景中的一部分。​

-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古代劳动人民据此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然而,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包含着特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接着焚化纸钱,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动地描绘出清明节的特殊氛围。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之时,是人们春游(古代称踏青)的好时机,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至今日,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依然盛行。

清明节-01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初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期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即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