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抵达黄经 180°,穿过赤道,与地球两极连线垂直,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 “秋分”。古籍《春秋繁露》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全球昼夜时长恰好均分,此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缓缓下降,秋意也在微凉的风里愈发醇厚,像一壶慢慢陈酿的酒,每一缕气息都带着时光的温润。​
  秋分的物候,藏着大自然细腻的时序密码。一候 “雷始收声”,夏日里轰鸣的雷声渐渐隐去,天空多了几分沉静;二候 “蛰虫坯户”,土里的小虫开始用泥土封堵洞口,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三候 “水始涸”,随着降水减少,河流湖泊的水位慢慢下降,露出岸边的碎石与衰草,勾勒出秋日特有的清瘦轮廓。​
  田野间,更是秋分最鲜活的画卷。北方的玉米地一片金黄,饱满的玉米粒裹着浅黄的外衣,被农人掰下后堆成一座座小山;高粱穗子红得像火,在风里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丰收的喜悦。南方的稻田里,收割机穿梭往来,割断的稻秆整齐地铺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的清香;田埂边的毛豆荚鼓鼓囊囊,剥开外壳,嫩绿的豆粒透着新鲜,随手煮一碗,便是秋日最朴实的美味。远处的果园里,苹果涨红了脸,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梨子穿着黄衣裳,咬一口脆甜多汁;石榴则咧开了嘴,露出满肚子晶莹的籽,引得孩童踮着脚伸手去摘。​

金黄水稻田

  秋分的习俗,在不同地域绽放着多样的光彩。除了全国流传的 “竖蛋” 游戏,在北方,有些地区会在秋分这天吃饺子,“秋吃饺子暖”,热乎乎的饺子下肚,仿佛能抵御即将到来的寒意;还有 “送秋牛” 的习俗,民间艺人会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配上农夫耕田的图案,制成 “秋牛图”,挨家挨户送去,一边送一边说些吉祥话,祝福人家五谷丰登。在南方,“吃秋菜” 的传统更为盛行,除了野苋菜,人们还会采马齿苋、苦苣等时令蔬菜,或清炒、或做汤,讲究 “吃秋菜,去秋燥”。在广东潮汕地区,秋分这天要 “吃秋桃”,桃肉清甜,吃完后还会把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时放在炉上烧化,寓意着祛除一年的晦气。​

-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极具文化内涵的存在,其起源可清晰追溯至三大文化源头,且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始终围绕 “祭祖、安魂” 的核心,承载着古人对生死、阴阳的认知与对祖先的敬畏。
  追溯中元节的源头,最早可至上古时期的 “秋尝” 仪式。彼时先民以农耕为生,秋季丰收后,会将新收获的谷物、蔬果供奉给祖先,既为报答祖先庇佑带来的丰收,也祈求来年顺遂。同时,古人认为七月是 “阴阳交替之月”,七月十五正值月中,阴气最盛,亡魂易重返人间,因此需通过祭祀安抚亡魂,避免其干扰阳间生活,这种阴阳观念为中元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孔明灯

  汉代道教兴起后,“三元说” 逐渐与传统秋尝习俗融合,为中元节注入了新的内涵。道教认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对应 “上元赐福”“中元赦罪”“下元解厄”。其中地官掌管阴间刑罚,七月十五这天会核查亡魂善恶,赦免罪轻者,允许其与家人团聚。为此,道士会搭建 “中元坛”,摆符录、供品,诵经念咒举行 “普渡幽科” 法会,超度亡魂脱离苦难,让中元节从单纯祭祖增添了 “赦罪救度” 的宗教属性,仪式感大幅增强。
  到了唐宋时期,中元节迎来重要发展。唐代时,它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节日,朝廷规定官员放假一日,宫中还会设 “黄箓道场” 超度亡魂;民间无论富贵贫贱,皆参与祭祀,富贵人家邀道士做法,百姓聚街巷共祭祖先,中元节成为全民节日。宋代则进一步吸收佛教 “盂兰盆节” 元素,“目连救母” 的典故广泛流传 —— 目连为救阴间受苦的母亲,遵佛陀指引,于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僧众功德救母脱离苦海。这一典故与道教 “中元赦罪” 理念契合,民间将 “盂兰盆会” 与祭祖结合,寺庙办大型法会,百姓备 “盂兰盆” 祭祖先与孤魂,中元节 “祭亡、赦罪、救度” 的核心内涵最终定型。
  历经千年发展,中元节衍生出诸多习俗,虽地域有别,但皆饱含对祖先的思念与对亡魂的敬畏。祭祀祖先是最核心的习俗,前期需清扫房屋,备 “三牲”、水果(忌用李子,因 “李” 与 “理” 谐音,民间怕 “理走祖先”)、糕点等供品,还有纸钱、纸衣及写有祖先名讳的 “烧包”;祭祀当天,灵位前摆供品、点香烛,家人按辈分跪拜祈福,部分家庭还会在庭院设供、开门迎祖,结束后需到户外空旷处画圈(留缺口朝墓地)焚烧纸钱与 “烧包”,过程中不踩踏纸钱、不大声喧哗,尽显尊重。

-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白露通常在公历 9 月 7-9 日交节。此时太阳精准到达黄经 165°,天文学上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结束、仲秋时节开篇。恰如古谚所云 “清风至,白路生”,这一节气堪称秋日细腻特质的集中体现 —— 夏季残留的燥热被清风彻底驱散,气流更显清冽且兼具温润感;夜间水汽受地表降温影响凝结成露,清晨时分铺陈于草木间形成 “白路”,构建出独属于仲秋的雅致意境。​
  从物候成因来看,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色白,故以 “白” 命名秋露,这一称谓既含五行文化内涵,也贴合露水的视觉特征。进入白露节气后,受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加快影响,昼夜温差普遍扩大至 10℃以上。夜间地面热量快速散失,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直径 0.1-0.5 毫米的细小水珠,附着于花草枝叶、田间枯草及地表物体表面。清晨时段,清风拂过会带动露滴轻颤,在晨光折射下呈现出 “碎银铺地” 的视觉效果,所谓 “白路生”,正是指露水浸润后泛白的路径,行人穿行其间,可直观感受秋气的清润特质。​

银杏

  白露节气的物候变化具有明确的时序性,古人总结为 “三候”:一候鸿雁来,此时北方冷空气活动渐频,大雁感知气候变迁,集群呈 “人” 字形或 “一” 字形队列南飞,前往南方温暖区域越冬;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子,作为典型的夏候鸟,其生理节律与气温变化高度同步,此时会陆续离开北方繁殖地,返回南方栖息地;三候群鸟养羞,“羞” 通 “馐”,指鸟类开始频繁觅食,在挂满露水的果树间啄食果实、在田间捕捉昆虫,将食物储存在巢穴或体内,为冬季食物匮乏期做储备。从农事视角看,此阶段田野间稻穗进入蜡熟期,色泽渐黄;棉花进入吐絮期,棉桃陆续开裂;桂花则进入盛花期,香气随清风扩散,与露水的清甜气息交融,构成秋熟时节的典型景致。​
  民间习俗传承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江南地区盛行 “收清露” 习俗,清晨时分人们手持瓷盘,轻接花叶上未被阳光蒸发的露水,中医典籍《本草纲目》记载其 “甘、寒、无毒”,民间认为饮用或擦拭可明目养颜,兼具实用与养生属性;北方部分地区有 “吃龙眼” 的饮食讲究,白露时节龙眼果肉饱满、糖分积累充足,中医理论中龙眼性温味甘,有补气血、益心神的功效,契合秋季滋补需求;福建、浙江等地还保留 “饮白露茶” 的习惯,此时茶树经过夏季休眠,叶片积累了丰富的氨基酸与茶多酚,取山涧清泉煮制,茶汤口感醇厚回甘,香气更显绵长,成为秋日养生的经典饮品。​

-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