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传统节日 下的文章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尽管名称各异,但总体而言,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同多于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再加上诸多故事传说,不仅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节名,而且各地习俗也不尽相同。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与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与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流传于中国各地及邻近国家。有些活动,如赛龙舟,已获得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照片01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众多,比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以上各种说法,都有其根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所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这比屈原所处的时代更早。然而,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们 “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将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阅读全文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古代劳动人民据此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然而,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包含着特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接着焚化纸钱,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动地描绘出清明节的特殊氛围。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之时,是人们春游(古代称踏青)的好时机,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至今日,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依然盛行。

清明节-01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初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期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即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阅读全文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便是中国传统节日 ——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 “宵”,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之时,人们对此加以庆祝,这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 “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阖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始于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愈发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会搭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对元宵节更为重视,赏灯活动更加热闹,持续 5 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连续赏灯 10 天,是中国历时最长的灯节。清代赏灯活动虽只有 3 天,但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除燃灯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 又叫 “打灯谜”,是宋朝时在元宵节后增加的活动。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便制谜,猜谜者众多。起初,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且饶有趣味,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有实心的,也有带馅的。馅包括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均可。起初,这种食物被称为 “浮圆子”,后来又叫 “汤团” 或 “汤圆”,这些名称与 “团圆” 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借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 “走百病” 的习俗,又称 “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在海峡两岸盛行,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01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存在,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推崇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便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还令士族庶民都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 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 “太初历” 时,就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 “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随历史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仅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长达五天,明代从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共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尤其是那些精巧、多彩的灯火,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百戏” 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