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 “乞巧节” 或 “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常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能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使自己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而言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姻缘美满。

七夕节-01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的记载,这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录。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屡屡被提及,唐朝王建有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可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时,乞巧市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其热闹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 —— 春节,可见乞巧节是古人喜爱的节日之一。

-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尽管名称各异,但总体而言,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同多于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再加上诸多故事传说,不仅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节名,而且各地习俗也不尽相同。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与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与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流传于中国各地及邻近国家。有些活动,如赛龙舟,已获得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照片01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众多,比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以上各种说法,都有其根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所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这比屈原所处的时代更早。然而,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们 “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将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