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白露通常在公历 9 月 7-9 日交节。此时太阳精准到达黄经 165°,天文学上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结束、仲秋时节开篇。恰如古谚所云 “清风至,白路生”,这一节气堪称秋日细腻特质的集中体现 —— 夏季残留的燥热被清风彻底驱散,气流更显清冽且兼具温润感;夜间水汽受地表降温影响凝结成露,清晨时分铺陈于草木间形成 “白路”,构建出独属于仲秋的雅致意境。​
  从物候成因来看,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色白,故以 “白” 命名秋露,这一称谓既含五行文化内涵,也贴合露水的视觉特征。进入白露节气后,受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加快影响,昼夜温差普遍扩大至 10℃以上。夜间地面热量快速散失,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直径 0.1-0.5 毫米的细小水珠,附着于花草枝叶、田间枯草及地表物体表面。清晨时段,清风拂过会带动露滴轻颤,在晨光折射下呈现出 “碎银铺地” 的视觉效果,所谓 “白路生”,正是指露水浸润后泛白的路径,行人穿行其间,可直观感受秋气的清润特质。​

银杏

  白露节气的物候变化具有明确的时序性,古人总结为 “三候”:一候鸿雁来,此时北方冷空气活动渐频,大雁感知气候变迁,集群呈 “人” 字形或 “一” 字形队列南飞,前往南方温暖区域越冬;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子,作为典型的夏候鸟,其生理节律与气温变化高度同步,此时会陆续离开北方繁殖地,返回南方栖息地;三候群鸟养羞,“羞” 通 “馐”,指鸟类开始频繁觅食,在挂满露水的果树间啄食果实、在田间捕捉昆虫,将食物储存在巢穴或体内,为冬季食物匮乏期做储备。从农事视角看,此阶段田野间稻穗进入蜡熟期,色泽渐黄;棉花进入吐絮期,棉桃陆续开裂;桂花则进入盛花期,香气随清风扩散,与露水的清甜气息交融,构成秋熟时节的典型景致。​
  民间习俗传承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江南地区盛行 “收清露” 习俗,清晨时分人们手持瓷盘,轻接花叶上未被阳光蒸发的露水,中医典籍《本草纲目》记载其 “甘、寒、无毒”,民间认为饮用或擦拭可明目养颜,兼具实用与养生属性;北方部分地区有 “吃龙眼” 的饮食讲究,白露时节龙眼果肉饱满、糖分积累充足,中医理论中龙眼性温味甘,有补气血、益心神的功效,契合秋季滋补需求;福建、浙江等地还保留 “饮白露茶” 的习惯,此时茶树经过夏季休眠,叶片积累了丰富的氨基酸与茶多酚,取山涧清泉煮制,茶汤口感醇厚回甘,香气更显绵长,成为秋日养生的经典饮品。​

阅读剩余部分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 “乞巧节” 或 “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常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能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使自己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而言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姻缘美满。

七夕节-01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的记载,这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录。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屡屡被提及,唐朝王建有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可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时,乞巧市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其热闹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 —— 春节,可见乞巧节是古人喜爱的节日之一。

阅读剩余部分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 8 月 22 日至 24 日交节。它是反映气温变化的重要节气,标志着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秋天的脚步逐渐临近。​
  “处” 有终止、躲藏之意,“处暑” 即表示炎热的暑气开始消退。从天文角度来看,处暑时节太阳到达黄经 150°,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日益减少,气温逐渐下降。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此时南方地区往往还会残留着暑热的余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秋老虎”,而北方地区则率先感受到凉爽的秋意。​

处暑_荷花荷叶

  处暑的物候现象也十分鲜明,古人将其总结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时,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它们会把捕获的猎物陈列起来,如同祭祀一般,这既是为越冬储备食物,也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二候 “天地始肃”,意味着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树叶渐黄、草木枯萎,呈现出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是大自然在为迎接寒冬做准备。三候 “禾乃登”,“登” 即成熟之意,此时黍、稷、稻、粱等农作物陆续成熟,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农民们开始忙碌地收割庄稼,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围绕处暑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习俗。​
  祭祖迎秋是处暑的重要习俗之一。处暑节气前后的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 “作七月半” 或 “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虽不如旧时盛行,但有些地方仍会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缅怀,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秋季丰收、家人平安。​
  吃鸭子是处暑时节流传较广的习俗。古人认为鸭子味甘性凉,处暑吃鸭可以祛除夏天积存的暑气,避免秋燥。民间有 “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的说法,在这一天,人们会宰鸭、烹鸭,或炖或烤,全家共享。有的地方还会将鸭子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传递美好的祝福。​

处暑_水稻

  处暑之后,秋高气爽,正是出游赏景的好时节,“秋游” 或 “踏秋” 也是此时的传统习俗。人们会走出家门,来到郊外、公园,欣赏秋天的美景。山间的枫叶开始泛红,田野里的稻谷金黄饱满,空气中飘散着桂花的清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宁静与美好。在秋游过程中,人们还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放风筝等。风筝在秋日的高空中自由飞翔,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处暑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传统习俗也在代代相传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