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粮店,宛如一座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神秘殿堂,清甜的米香总是肆意飘散,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扎得严严实实的麻袋,安静地躺在木质的木箱里,箱中的新米闪烁着柔和的象牙色光泽,那温润的色泽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馈赠。每当煮饭之时,袅袅白气裹挟着浓郁的米脂香,如同调皮的精灵,欢快地从厨房中弥漫而出。街坊四邻的鼻子仿佛被施了魔法,最为识货,那熟悉而诱人的香气,瞬间便能勾起人们心底对美食的渴望。那时的稻种名为 “老来青”,它是江南水田里经过岁月洗礼、自然选育出的珍贵品种。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沉甸甸的稻穗谦逊地垂在田埂之间,像是在向大地母亲致敬。它们不慌不忙,悠悠然要足足晒够一百二十个晴天,才肯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煮好的米粒颗颗油润透亮,仿佛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即便是隔夜的冷饭,也依然裹着柔韧的米芯,口感绝佳。​
  农技站那灰扑扑的墙上,“广积粮” 的标语虽已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却依旧顽强地残留着,见证着往昔的岁月。而农民们,怀着对传统味道的执着与眷恋,偷偷在自家留出了一块宝贵的自留地。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他们摒弃了尿素的快速催长,只依靠着草木灰与塘泥这些最质朴的肥料。在他们精心的照料下,稻杆如同被注入了神奇的力量,奋力地蹿得比孩子还要高。秋收时节,脱粒机发出 “突突” 的轰鸣声,仿佛在奏响一曲丰收的赞歌。金雨般纷纷洒落的谷粒里,总是混杂着青壳蚂蚱,它们也像是在为这场丰收添一份别样的生机。这样收获的糙米,只需碾三遍便被仔细地装袋,米糠上的油星子牢牢地粘在布袋之上,用它来煮粥,煮好后便能在粥面上浮起一层金黄诱人的油膜,让人看了便垂涎欲滴。

米香渐远

  如今,超市里的珍珠米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颗颗晶莹剔透,宛如细碎的美玉。先进的电饭煲能够精确控温,却怎么也焖不出当年那令人魂牵梦绕的米油香。杂交稻种的出现,使得亩产达到了千斤之高,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然而,在追求产量的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被精准调配,科学的力量虽强大,却在不经意间抹去了那点带着自然野性、任性的糯软口感。在太湖边,有一位朴实的老农,他默默守着一亩珍贵的胭脂稻。霜降过后,稻穗红得夺目,如同一簇簇艳丽的珊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舂米的时候,整个屋子瞬间腾起粉色的霞雾,老农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骄傲的神情,他喃喃说道:“这,才是土地该有的脾气啊。”​
  时光匆匆流转,灶台上那曾经乌黑发亮的铝锅,早已被各种智能厨具所取代。这些崭新的厨具功能繁多,操作便捷,却唯独缺失了那股柴火燃烧时散发的独特香气。那股柴火香,如同一个时光的符号,永远地封存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或许,并不是米本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的舌头被太多纷繁复杂的滋味所宠溺,变得愈发迟钝,再也尝不出那缕穿越漫长时光、带着岁月痕迹的朴素清甜。

  深夜十一点,出租屋的顶灯在墙面上投下冷白的光圈。踮脚够吊柜顶层的调料盒,瓶瓶罐罐互相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指尖触到生抽瓶时,预料中的重量并未传来 —— 透明塑料瓶在掌心打了个转,倒出几滴酱油色的残影。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母亲发来的辣椒炒蛋食谱跳出对话框。划过时,"生抽" 二字被阴影吃掉了一半。案板上的杭椒堆成青绿色的小山,她抄起菜刀斜切下去,辛辣的汁水溅在手腕上,像一场没有温度的雨。
  蛋液在碗里打旋时,燃气灶的火苗突然窜起老高。手忙脚乱地倒油,蛋液入锅的瞬间发出滋滋的欢鸣。筷子在热油里搅动,嫩黄的蛋块像春天的云朵般蓬松起来。
  蒜末在锅底爆响时,杭椒段被铲尖挑起又落下。热油裹着辛辣气息扑上面庞,她忽然想起父亲总说的话:"工地食堂的师傅最会省调料,青椒炒鸡蛋能吃出红烧肉的香。"
  手机在灶台震动,母亲的视频请求跳出时,正用筷子夹起最后一块蛋。霓虹灯光透过纱窗,在瓷盘上投下斑驳的光斑。
  "没生抽就多放辣椒。" 母亲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你爸当年在工地都是这么吃的。"
  望着碗底被蛋碎擦得发亮的米粒,突然笑出声。窗外的晚风卷着远处烧烤摊的烟火气,把她的笑声吹得忽远忽近。案板上的杭椒蒂还沾着水珠,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杭椒炒蛋

阅读剩余部分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便是中国传统节日 ——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 “宵”,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之时,人们对此加以庆祝,这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 “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阖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始于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愈发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会搭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对元宵节更为重视,赏灯活动更加热闹,持续 5 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连续赏灯 10 天,是中国历时最长的灯节。清代赏灯活动虽只有 3 天,但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除燃灯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 又叫 “打灯谜”,是宋朝时在元宵节后增加的活动。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便制谜,猜谜者众多。起初,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且饶有趣味,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有实心的,也有带馅的。馅包括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均可。起初,这种食物被称为 “浮圆子”,后来又叫 “汤团” 或 “汤圆”,这些名称与 “团圆” 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借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 “走百病” 的习俗,又称 “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在海峡两岸盛行,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01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存在,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推崇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便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还令士族庶民都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 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 “太初历” 时,就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 “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随历史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仅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长达五天,明代从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共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尤其是那些精巧、多彩的灯火,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百戏” 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

阅读剩余部分